【媒体观察】
作为抗击新冠疫情的“精兵”,云计算屡屡刷新“中国速度”,它能让在线新经济与新兴行业发展如虎添翼,也可以是传统行业提升转型的平台良机。疫情加速了各行各业触网上云进程,如何让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云经济、云产业,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线战场”上转化为新动能?这是思考,也是“云基建”企业的机会。
——第一财经广播记者 王俊稷
云轴科技出品的云服务平台
“降低企业上云门槛、让每一家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云”,这是上海云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兼COO尤永康和他同事们,对未来身边信息科技生活的畅想。
作为一家在年初抗疫阶段做出可圈可点“火线贡献”的国产云计算公司联合创始人,尤永康知道,紧跟国家战略、深耕核心产品、放眼国际市场,是为企业打开最大发展空间的三把钥匙——而“后疫情时期”,如何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
这个周末,尤永康和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企业管理系系主任蔺楠、海通证券上海首席投顾 瞿时尹,一同来到由同学情怀公司支持、第一财经广播与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和投资校友会联合推出的《财智讲堂》节目录制现场,三个人坐在一起,为那些开放的答案“排列优先级”。
节目现场的讨论非常热烈
“在疫情中出力”
针对市场所需进行拳头产品的自主开源研发,是一家高新企业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跻身行业种子梯队最宝贵的核心能力。虽然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9月的年轻企业,云轴科技却已经拥有不少自研自产的“硬通货”——比如ZStack私有云/混合云、ZStack Mini边缘计算一体机、ZStack CMP多云管理平台等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些产品经过了用户重重“考验”,近三年为公司带来了400%的营收增长率。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尽管疫情爆发初期,云轴科技也如很多企业一般遭遇了许多经营和采购上的不便,但毕竟以互联网为生,他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我们是一家从事ToB软件业务的公司,为帮助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快速熟悉云计算,疫情爆发以前,我们经常会在全国各地开设为期一天的云计算‘初级培训课程’,实际上我们也早有把它搬到线上进行的想法。”尤永康说,“疫情期间,我们快速录制了十几门在线课程,辅以在线考试和在线实验环节,并免费对外开放,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国超过5000名专业爱好者学习和申请认证。”
尤永康
上海云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兼COO
借着这股子更新之力,全新的“线上初级培训”成了云轴科技日后线下中级培训的“必修课程”,疏解了一大部分疫情带给公司的困扰。将心比心,尤永康和同事们也关注起了疫情的发展——他们觉得,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能力,关键时刻,“一定帮得上更多的人”。
考验说来就来。
“年初三的时候,接到了一份来自合作伙伴的紧急通知:河南郑州要新建一所类似‘小汤山’制式的医院,但迫于时间,医院无法按常规方式采购大量的服务器来部署几十个医疗信息系统,因此急需我们搭建一套私有云——加速应用落地,同时也要保障后期应用的长期稳定运行。”
项目很赶,需按抗疫防疫需求进行全新的规划和方案设计,那几天的紧迫情绪尤永康至今难忘。二月份正值疫情高峰,云轴里主动请缨从上海奔赴一线参与项目的专家不少,当时大多数企业都还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大家就把仅有的口罩和防疫物资集中在一起,供奔赴郑州的同事使用:
“到了项目现场,由于离市区有一定距离,就餐、出行都有不小挑战,但疫情就是命令,在各方努力下,我们的专家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9个小时就成功的让整个系统上线。”
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系统搭建的云平台比起许多动辄需要几星期才能完工的竞品,实打实地为这次的“特殊用户”们——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赢得了大量挽救生命的宝贵时间。工程师们收工了,当地医院顺利接收了第一批病人,交接过程有效、平稳也安全。
“虽然云轴并不能直接从事医疗卫生防疫物资的生产,但是我们很高兴能作为基建的紧密一环来支撑整个抗疫防疫的重要工作,在这么重要和紧急的时刻,合作伙伴会想到并且推荐我们,也正是因为我们的云平台具备高度产品化的交付特点。”尤永康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
云轴科技的工程师在医院项目上鏖战。经相关推荐和筛选,云轴的这套系统入选了2020年上海为小微企业推广优秀创业项目、传播创业文化的公益平台——“海纳百创•创潮秀”的“战疫创业成果展”。
“后疫情时代的机会”
云轴科技聚焦产品化的私有云,目前有五大核心产品:ZStack云平台,ZStack Mini边缘计算一体机,ZStack CMP多云管理平台,ZStack 分布式存储和ZStack信创云平台。该五大核心产品可以覆盖大部分企业的私有云需求,其中ZStack云平台在国际上非常具有竞争力。
“实际上,在没有一个海外销售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已经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项目落地。比如ZStack Mini边缘计算一体机,就是利用最新的科技,仅用一台双子星服务器就可以实现数据服务和应用的不间断运行,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特别适合现阶段所倡导的边缘计算场景。”
谈到自家的“拳头产品”,尤永康很有信心。
尤永康说,现在,他们的固定客户里既有滴滴、饿了么等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公司,也有东方希望、徐工集团等传统制造业企业,而在教育科研、能源交通、传媒农牧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云轴科技也积极尝试,主动参与到国家打造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努力之中——近阶段,随着国内防疫防控成果日见成效,云轴科技既已成文的“五年规划”,也有了更多拓展的可能:
“后疫情时代,国家特别提出了‘新基建’,就是要通过‘加速高科技技术的落地应用’来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并为将来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云计算对于新基建来说,就好比传统基建领域的钢筋和水泥,做好这些数字钢筋水泥的供应商,就是我们企业最大的发展机会。”
尤永康的观点,得到了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企业管理系系主任蔺楠的认同。
“从后疫情时期各类市场需求来看,上云的趋势已经非常的明显,整个市场对云计算的需求也十分旺盛。就云轴科技主打的私有云产品来看,符合金融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中大型企业的消费升级偏好——私有云的自建高增速在未来是可期的。”
蔺楠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企业管理系系主任
蔺楠也指出,随着海量企业自建私有云,“标准化”、“产品化”的私有云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优势会更明显:
“今年新冠疫情加速了整个社会向云端迁移的过程,很多企业、组织‘触云’之后,从认知到行为上都发生了改变。以我们自己为例,春季学期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均采用线上方式,随着基于云端的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深入推进,大家对云端生活从最初的适应、现在的熟练使用,再到跟随出现更多诉求期望,‘要约’更多、更好、更优的解决方案——以此窥一斑见全豹,关于云服务市场,相关企业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可挖。”
“做专业的创业者”
对很多像云轴科技一样处于发展上升期的高新企业而言,对未来进军国际市场的信心,来源于在国内市场的稳扎稳打。经历了行业领域的“优胜劣汰”,疫情时期居家隔离、延迟开工等客观情况带来的线上交互需求,也为云服务领跑企业们带来了更多机会——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首席投顾瞿时尹告诉大家:随着BAT等计划加大云计算资本支出,近几个月,国内互联网巨头均宣布“计划加大新基建领域资本开支”,因此可以预见,以数据中心、云操作系统等为代表的云计算都将是下阶段重点方向。
瞿时尹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首席投顾
资深市场分析师、媒体评论员
“IaaS领域,不管是硬件提供还是技术服务提供企业都将受益,这次疫情将加速云应用与线上服务的渗透,后续加速趋势或将维持。”
瞿时尹说,就目前看来,随着防疫防控需要,特别是在云服务ToB领域,在线协同办公、视频会议、区域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企业上云都迎来了增量需求。与其他同类企业的竞品相比,类似云轴科技这类以“技术服务”或“项目定制化能力”为特长的企业,大可尽量去争取私有云市场——当然,这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公有云市场占有率不会出现太多变化”的前提下:
“私有云跟公有云最大的区别在于,资本开支多数由客户自行承担,比如政府机关、金融、医疗、教育机构。他们有能力采购架设自己的云端服务器,而云轴科技这类公司只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项目实施,最终交付使用。”
瞿时尹介绍,如果从市场规模看,公有云未来还是占据市场主要份额,我国2019年公有云市场规模689亿元已经超过私有云(645亿),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仍然是一个有长期成长爆发性的行业。
“云轴科技的创始人在领域内深耕多年,创业企业拥有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双软企业认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并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承担CSR(企业社会责任),在早期阶段就能够充分认知并获取到政府各项支持政策的重要性,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风险投资有较为理性的认知。”
谈到“专业”方面,蔺楠教授也强调说:年轻的创业型高科技公司,始终要“不忘初心”,记住“要做一个专业的创业者”——
“专业创业者一般在技术厚度上有积累,创造的产品在市场上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不易被他人模仿和抄袭,对企业成长阶段资源配置有较好的认知和实践。云轴科技在初创阶段,成功引入‘阿里’和‘深创投’等知名风险资本,为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声誉、信息、市场等,特别是作为一家创业企业能够参与到国家、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中,特别难能可贵。”
蔺楠指出,对于创业企业来讲,各级政府这些年都陆续出台了大量针对芯片、云计算、AI等领域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像云轴科技这样公司的产出在市场上是具备较好“性价比”的产品,两相对照,前景可期:
“建议‘云轴’们要关注政府政策,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可见度,声誉度,更有利于企业成长加速度的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竞争优势。而随着‘国潮’风起,政府、国企在相关采购活动中如果能够把更多关注点转向此类创业企业产品,将是能够促进彼此双赢的行为。”
第一财经广播朋友圈再添一枚高科技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