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地加快,环保产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环保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作为物质生产部门,通过投入相应的资本要素来提供环保治理设备和环境治理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与其他产业有所区别的是,环保产业具有着"逆生产"的特征,有别于一般产业对资源单纯的索取。其创造价值的过程突出环境效益,旨在对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和消费中的环境损害予以处理和还原,在产出方面有着资源复原的功能,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因此,许多环境学者认为环保产业具有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
纵观全球环保产业的演进历程,被公认为发展比较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国。作为老牌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环境问题在战后伴随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涌现和加剧,最终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自此开启了环保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促使环保产业在政策、资金等要素的支持下逐步成长成熟。目前,这些在环保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国家已经在世界环保市场中占据绝大多数的份额,通过技术和人才的输出进一步壮大本国的环保产业。1980年到1990年期间,美国的各类环境法规均被不断地修订,其中规定的环境标准日趋严格。从20世纪80年代起,政府开始将税收优惠政策引入环保产业,并进一步加大了环保投入以带动产业发展,全美每年用于水污染控制的总投入平均就达330亿美元。
我国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及相应政策来推进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看,自我国于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来,水污染控制相关的法律陆续出台,分别有《环境保护法》(1989年)、《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及其《实施细则》(2000年)、《水法》(2002年)以及《城市规划法》(2004年)等。除了逐步出台相关法律之外,我国还逐步完善和修订了部分法律。比如,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早在1984年即已颁布,但随着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该法在1996年经全国八届人大修正施行。而在21世纪以来,面对我国水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水体污染相当严重的局面,《水污染防治法》于2008年再次修订,新修订的法律对政府部门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进行了更详尽的规定,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并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积极实施总量控制政策。
虽然我国环境问题治理以及污水处理要大大晚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从目前来看,在治理的路径上却基本相同,都是以工业污染治理为先,逐渐过渡到对生活污染的治理。不过从具体的治理重点变化看,也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关环境政策虽然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责任,促使各级政府加强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的投入和建设,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城镇污水处理产业的市场需求,但是未来水污染治理产业的持续发展还需要依赖技术的创新和科学研发的原动力推动。众多中国环境学者正在致力于相关的研究课题,正在并将持续为中国环保技术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李栗莹学者,一名专注于环境政策与环境技术研究的学者,从事跨学科领域环境研究课题。曾研究和开发难降解环境污染物的处置办法,分析微量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并开发相应的纳米技术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办法为政府与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她还致力于数量分析和建模,预测环境与气候变化,以及其对环境政策和环境经济的影响。李栗莹学者在专访中提到:推进水污染治理产业发展的动力是技术创新。针对目前环境治理中的污水处理问题,李栗莹学者与其他学者的合作,创造多项发明及专利,为目前我国污水处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及解决方案。
李栗莹学者研发了一种为污水处理用活性炭制备研磨装置。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利用到活性炭粉末对水体进行净化,为此,在活性炭粉末制备时需要运用到研磨装置。然而,现有的大多数研磨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活性炭粉末的出料孔容易发生堵塞,这样会影响活性炭粉末的出料速度,从而导致了该研磨装置的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李栗莹学者提出一种污水处理用活性炭制备研磨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这种新型装置通过设置清理刷,可以在活性炭研磨的过程中,使得清理刷的底端延伸至通孔的内部,便于对通孔中的活性炭粉末进行清理,避免了通孔发生堵塞的问题。从而保证了通孔的通透性,加快了活性炭粉末的出料速度,提高了该研磨装置的工作效率。另外通过设置长度不同凸块,可以在活性炭研磨的过程中,对活性炭进行逐步碾压粉碎,从而提高了活性炭的研磨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定位机构,可以在研磨套转动时,对研磨套的转动方向起到了定位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研磨套转动过程中的同轴性。
为了解决目前污水处理应用中的垃圾收集装置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自动效果差,无法进行大面积垃圾收集,垃圾收集效率低,垃圾的排放不方便等,李栗莹研究了另一种污水处理用垃圾收集新型装置。
李栗莹学者研究的污水处理用垃圾收集新型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新型的垃圾收集箱设置为圆形结构,围绕其周围均设置有浮游垃圾收集口,利于垃圾的全方位收集。在垃圾收集箱的内部安装有离心机,通过其便于对污水进行大范围收集。在垃圾收集箱的正下方安装有平输带,在平输带的内部设置有垃圾过滤槽,通过其方便对垃圾进行收集。平输带的一端安装有上料带,在上料带的一端安装有输出带,此种设计大大加快了垃圾自动排出有利于实际使用。
最后一种李栗莹学者提到的他们的团队的新发明是污水处理中的曝气光催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灯光需要穿过较厚的污水才能够照射到负载有催化剂的载体上导致的污水处理效率低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新型装置将一个处理箱分为三个光催化处理室。处理室的厚度较小,并且在光催化处理室的内壁上均设置了提供光源的防水灯带,这样灯光就不需要穿过较厚的污水才能够照射到负载有催化剂的载体上,避免了光照强度的降低,保证了催化反应的效率,也就保证了污水处理的效率。
污水处理产业与其演变过程中,研究学者所付诸的心血,以及他们对环境治理所提供的技术创新功不可没,比如像李栗莹学者等,以技术创新提高环境治理的成本效益,推动环保技术的产业化,进一步迈向了建设深度末端治理为主的先进的污水治理产业的目标,并逐步将污染防治重点移向中前端的清洁生产等领域。他们为完善我国污水治理系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环境学者,引导我们迈向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编辑 李唯)